吳雄杰(左)非常親切健談,我們都叫他老吳。
他為公司起名為“春暖花開”,因為基地背靠大海,而且即使是在12月份,依然“春暖花開”。
他說,海南這個地方,實在是太特別了。
海南的季節優勢——蜜瓜專挑冬春季上市
例如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密瓜,6-7月采收一季,9-10月采收一季,上市期在夏秋季節。
海南島,除了夏季天氣過于炎熱,其余9個月的時間都適合蜜瓜生長,有整整6個月的播種期,蜜瓜的生長周期大多在90-100天,安排得當,一年可以種三輪。海南蜜瓜的上市期主要集中在當年11月到次年4月,這個時間,全國很多地方還是冰天雪地,海南蜜瓜正好和其他產區錯開,優質的海南蜜瓜零售價能賣到19元/斤。
“唯一能冬春季上市的蜜瓜”,這就是海南蜜瓜的差異化優勢。
11月份,是蜜瓜基地最忙的時候,采收、分揀、裝車▼
“季節優勢是相對全國來說的,我們還需要相對整個海南蜜瓜種植區的優勢。”老吳說,今年海南蜜瓜種植的面積就增加了許多。
所以在品種上,他們選擇了種植難度較高的臺灣金妃蜜、玉妃蜜,與海南的主流品種做出差異化。
兩種蜜瓜各有千秋,金妃蜜(左)口感脆甜,玉妃蜜(右)口感細嫩▼
老吳還選了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品牌名稱,叫“魯加蜜”。
“魯加蜜”是海南話,也是海南人的口頭禪,是海南人見面熱情的招呼:“吃了么?”老吳說,他們想做一個能放心吃,有熱情的有溫度的品牌,把海南熱情洋溢的空氣、陽光分享出去。
海南的農業,優勢在,門檻也高
除了有季節優勢,海南自然環境也非常好,遠離內陸,水源和土壤沒有受到太多污染,簡直就是搞農業的天堂。
但實際上,想在海南做農業,門檻是非常高的。
首先是投入門檻。
想在海南種植蜜瓜,首先要尋找合適的海沙地,然后,大棚和滴灌設施的投入都不能少,這是由海南的氣候特點決定的:潮濕炎熱,病蟲害高發;海洋性氣候,晝夜溫差小。大棚能防雨、防蟲,預防某些年突發的1-3天的低溫。
此外,因為要過海,海南水果想要進入內陸某地市場,運輸成本比其他同等距離的內陸省份高出許多。
然后是技術門檻。
海南還常常會遇到突如其來的臺風,降雨的影響不可預計,只能根據多年的經驗,隨機應變。
“技術不好,投入再多都是打水漂。”這是老吳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
每年7月在海沙地上建大棚▼
10月后棚里的蜜瓜逐漸成熟▼
老吳給新農堂算了一筆賬:
“現在海南種蜜瓜的人越來越多,海沙地的租金也在連年上漲,每畝在2500-3500元之間。我們用的臺灣的種子,一顆就要8毛錢,一畝地要用2000顆,而國內主流蜜瓜品種比如西州蜜25號,種子才2.5毛一顆。加上其他的設施、人工、水溶肥的投入,一畝成本沒有八九千根本下不來!”
“也正是因為如此,所以我們更要把品質做好,否則也沒有競爭力。”
正是因為品質過硬,老吳的公司成立時間雖短,發展卻很迅速,今年蜜瓜種植面積已經從去年的300多畝發展到了1000多畝,主要供給一二線城市的水果連鎖實體店和每日優鮮、中糧我買網這樣的大中型生鮮電商平臺。
“標準化”到位,一切都不是問題
渠道們看中的品質,不僅僅是口味的好壞,更重要的要保證穩定的質量和供貨。這考驗的就是種植的標準化了。
老吳是怎么做的呢?
在每年蜜瓜播種期開始前,公司會根據采收計劃制定種植計劃,然后將基地分成多塊,每塊地由一個5-6人的作業小組負責。作業小組既是相對固定,又是相對靈活的,區域之間可以相互幫忙。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小組長,負責
協調工作安排,保證種植計劃的順利進行。
這些作業小組中,很多成員是之前當地的散戶,缺少資金也沒有保障,相當貧困。公司給他們提供種子、肥料,共擔風險,種得好還有提成和獎勵,按標準種一季的瓜,可以拿到比原先多一倍的報酬。
人家沒理由不按照標準給你好好種瓜。
“只要能按照計劃推進,種出來的瓜就不會差,”老吳對新農堂說,“我們最后出來的商品瓜能達到90%-95%。”
據他介紹,在蜜瓜采摘前,會進行三輪糖度測試,每次隨機測20個瓜。
第一次測試在預計采摘日期的前7天進行。3-4天后接著進行第二輪測試,此時如果中心糖度達到了采收標準(通常是15度)就要開始嚴格控水,在預計的最佳采摘日采摘;否則,在2-3天后再進行第三次測試,如果此時的糖度還達不到采收標準的話,就要整批淘汰。
基本上蜜瓜的甜度都能達到15以上▼
“雖然我現在回到海南發展種植事業,但真正的故鄉,我是再也回不去了。”老吳感慨,眼前的陽光、沙灘和過去一樣,但這里的農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曾經海南不種植蜜瓜,近幾年迅速成為全國蜜瓜種植技術領先的地區之一。
“蜜瓜是個突破口。”老吳說,未來,他們還將深入發掘海南農業的更大潛力。
觀農,探索新農業的商業價值,由中訪網主辦,為全國2000萬新農人提供服務。有需要報道的,請百度“中訪網”。